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运行十年“成绩”优良

能源 2018-11-22 18:32:11 来源:中创网

  11月15日,初冬时分。美丽的三峡坝区细雨绵绵,峡江上下烟淡水阔,一碧千里,高峡平湖美景尽收眼底。

  在三峡大坝坝顶上,17位来自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以及30余位专家学者正登高远眺。院士专家此行,不仅在于感受泼墨画般的高峡平湖有多“美”,更要把脉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运行10年来有多“稳”。

  11月15日至16日,在三峡工程连续9年实现175米试验性蓄水目标,以及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运行10周年之际,由中国工程院、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集团共同主办的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试验性蓄水运行十年学术研讨咨询会在三峡坝区召开。院士专家们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10年来的运行情况和综合效益,总结经验,提出咨询意见,展望新时代三峡工程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的使命和担当。

  漂亮“成绩单”:试运行期间综合效益巨大

咨询一组的院士专家在就相关问题认真研讨

  “在水库运行环境与初步设计相比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三峡工程与时俱进,创新了水库优化调度方式。”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如此评价。

  “试验性蓄水运行以来,三峡工程发挥了重要的防洪作用,取得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已成为长江流域防洪体系的关键骨干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说。

  “多年来的运行考核表明,三峡水轮发电机组运行安全稳定,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听完三峡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良友关于三峡工程巨型水轮发电机组运行情况的专题报告后,曾深度参与三峡工程建设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超然如此评价。

  “三峡工程的成功实践,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整体技术水平,对推动世界水利水电行业技术进步起到巨大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说。

  “三峡工程效益显著,利多弊少。”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在作专题报告发言时,用一系列研究数据来证明了这一结论。

  ……

  6份分析报告,10项研讨议题,17位院士、30余位专家学者的智慧与观点交汇,最终为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运行10年来的表现开出了一份漂亮“成绩单”。

  沈国舫、马洪琪、张建云、陈厚群、郑守仁、张楚汉等院士给出的咨询意见认为,试验性蓄水运行以来,三峡工程不断优化水库调度方案,初步设计的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得以实现并显著提升,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发挥了基础保障作用。

  咨询意见指出,试验性蓄水期间,三峡工程开展了大量的监测和研究等工作。各项成果充分表明,三峡工程枢纽各建筑物性态正常,安全可靠,机电系统及设备、金属结构设备运行安全稳定;三峡工程移民安置规划任务全面完成,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总体稳定;三峡库区及相关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

  一言以蔽之,十年试验性蓄水运行监测表明,三峡工程已完全具备175米正常蓄水运行条件。

  回应社会关切:三峡工程具备正常运行条件

咨询二组的院士专家积极发言,提出咨询意见

  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涉及防洪、航运、水资源利用等诸多方面,从论证、设计、建设到试验性蓄水运行,一路走来,不缺社会关注目光。咨询会上,针对公众讨论的部分热点问题,院士专家予以掷地有声的正面回应:三峡工程具备正常运行条件。

  枢纽建筑物:“我们很安全!”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关三峡大坝、三峡电站机组、三峡双线五级船闸等的安全运行问题,历来为世人所关注。

  “三峡工程不仅在设计阶段提出并运用了一系列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攻克了重要水工建筑物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同时,在建设和试运行期间,也对各建筑物变形、应力应变、渗流等进行了全面监测。试验性蓄水运行10年的监测数据表明,三峡工程各枢纽建筑物处于安全运行状态。”钮新强给出了答案。

  以三峡大坝泄洪为例,经多年研究论证,三峡工程创新性提出三层孔口“立体交错布置”方案,解决了有限空间束缚下的大流量泄洪安全技术难题。正是因为泄洪技术科学合理,三峡工程经受住了2012年超7万立方米/秒的最大入库洪峰流量的考验,且闸门区和过流面均未发现空蚀破坏,验证了枢纽设计和建设质量以及大坝的长期运行安全可靠。

院士专家们在三峡大坝坝顶实地考察

  三峡防洪:“洪魔翻不过我的五指山!”

  长江安澜,历来被视为治国安邦的大事,国家相关部门于1959年编制完成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就已确定防洪是长江流域治理的首要任务。三峡工程如何发挥防洪效益,这是全民关注的民生大事。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是长江防洪的重点。“这是因为长江中游巨大的洪水来量超出河湖的蓄泄能力,如果同时遭遇长江上游洪水与中下游洪水,则会形成中下游大洪水,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威胁最为严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金兴平说,“因此,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对中下游防洪至关重要。”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下游交界处,紧邻长江防洪形势最为严峻的荆江河段,防洪地位可见一斑。2009年汛期,三峡工程开始发挥防洪作用,自此,长江流域上多了一道阻击洪魔的防洪骨干工程。

与会的院士专家们实地考察三峡升船机

  骨干工程,必有与之相匹配的骨干能力。三峡水库汛期预留防洪库容 221.5亿立方米,占长江上游防洪总库容的56%,防洪实力可谓雄厚。在“硬件设施”优越的前提下,三峡集团联合相关单位,对防洪的“软件设施”进行打磨。“创新性地在防洪补偿调度方式、汛末提前蓄水方式等方面对防洪调度进行了优化。”马洪琪说。

  “城陵矶补偿调度是比较典型的防洪优化调度方式。”张超然说,“在三峡水库尚不需为荆江河段防洪大量蓄水,而城陵矶莲花塘站水位又将超过长江干流堤防设计水位,需要三峡水库拦蓄洪水以减轻该地区分蓄洪压力时,就对城陵矶地区进行防洪补偿。”

  在软硬件“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条件下,三峡工程具备了超强的防洪能力。2012年7月,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三峡水库出现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洪峰71200立方米/秒。三峡集团等单位适时调度三峡水库拦洪削峰错峰,大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河段的防洪压力。类似这样的洪水,三峡水库建库以来共经历了4次,累积拦蓄洪水量530亿立方米,立下4次大功。

在三峡电厂,院士专家们认真地听取介绍

  “10年调度实践表明,三峡工程发挥了重要的防洪作用,取得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是减轻中下游洪水威胁,防止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时可能出现毁灭性灾害最有效的措施,是当之无愧的长江流域防洪体系的关键骨干工程。”张楚汉高度评价。

  长江四大家鱼:“生态调度让我们有更多宝宝!”

  共抓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以来,生态问题愈发引人关注。作为与长江命运休戚与共的国之重器,三峡工程建设和试运行过程中的生态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

院士专家们现场听取有关三峡船闸的介绍

  “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广泛而深远,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特点,需要持续开展深入的观测、调查与研究。”马洪琪说,“就目前情况看来,三峡库区及相关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初步证明三峡工程利大于弊,生态环境不影响工程的可行性,国家和地方采取的对策措施正确有效。”

  沈国舫等院士所在的咨询组,对此也有相同观点。他们认为,与三峡工程相关联的生态环境因子发生变化,有着多方面原因,首先是自然过程本身发生变化,其次是人类活动造成影响,三峡工程仅是人类活动中的一个方面。“大多数情况下难以定量辨识三峡工程给环境带来多大影响,这也是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难点所在。作为长江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工程需持续、系统地开展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说。

  持续而深入的生态环保措施已经先行先试,其中就包括院士专家所津津乐道的生态调度。

院士专家在三峡珍稀植物研究所考察

  三峡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共抓长江大保护领导小组副组长孙志禹介绍道,2011年,三峡水库首次实施针对长江中下游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生态调度,即在水温达到适宜四大家鱼繁殖的时段,通过3天至8天增加下泄流量的方式,人工创造适合四大家鱼繁殖所需的洪水过程。

  “2011年至2017年三峡工程生态调度期间,四大家鱼繁殖总量超过18亿颗,占监测期间四大家鱼繁殖总量的38%,调度实施效果明显。”孙志禹说,“生态调度对其他产漂流性卵的鱼类繁殖同样具有积极作用,对长江鱼类资源量的恢复具有较大贡献,可为大型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的实施提供宝贵经验。”

  行百里者半九十。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在即,进入正常蓄水运行期指日可待,但它所承担的国家和民族使命将厚植于蓄水运行的全生命周期,悠远绵长,福泽两岸。(三峡集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