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管控“盲区” 水质监测多元化手段齐上阵

环保 2018-07-24 11:00:18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于现代水质监测需求而言,技术的更新与设备的迭代不可避免要更超前。面对我国对水质监测“快、真、准、全”的要求,“智”取成为关键胜负手。

  填补管控“盲区” 水质监测多元化手段齐上阵

  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组操刀,由国家重大水专项和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等项目资助,历时15年时间,自主研发的水质指纹污染预警溯源技术大放光彩。

  据介绍,水质指纹污染预警溯源技术快速精确识别污染源,大大提高了环境执法效率,也在更有针对性的前提下实现了“降本”。研究员吴静形象地将其描述为,“深入城市毛细血管,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相关技术和水质监测设备已经能够识别13个大类、161种污染源以及330种污染物,具备预警、溯源以及留证三大功能。很显然,这不仅代表着水质监测技术和应用的突破,也体现出了国内环保设备高速发展的创新性和可塑性。

  在当下碧水攻坚战的背景下,河长制的纵深推广下,黑臭水体的重点整治下,水质监测要发挥数据先锋军的作用,更要保障全程追踪以及效果反馈。正是因为穿插于整个水环境治理和修复产业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即时性和真实性,生态环境部最近才通报称,177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站将实现自动监测并全国联网。下一步,各地仍将扎实推进水站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设备安装调试。

  如此,也不难理解,为何近年来我国水质监测技术一路捷报频传,迭代设备屡屡上市。更值得注意的是,就像水质指纹污染预警溯源技术的诞生,水质监测的智能化与数据化趋势愈发显著。

  5月底,北京市建成首个光纤传输数据水质自动化监测站。该站能够保持连续运作,24小时无间断取样,信息传输快、准、稳,实时反映水质情况,为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就在同月的环境部例行发布会上,环境部监测司司长刘志全介绍称,随着国控水站体系的建设,公众以后就可以在手机上随时查看地表水水质监测信息了。

  另外,如今水质监测手段更加丰富,也更加多元化。利用无人机、无人船巡航,或者采样、传输等已经变得更加常态化,成为了动态了解水质环境的补充方式。

  还有青岛下水运行的首个环保水质智能监测系统,辅以远程监控,强化平台建设,运用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全光谱自动监测技术等深度改善水环境污染预防和保护现状。

  智慧的触角,可以无处不在,智能化、无人化、自动化、信息化的融合也可以填补水质监测管控的“盲区”。源于此,“清河镜湖”的秀丽风光才能永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